中秋休假,细细浏览了《东至知青》博客,难得读到了吴晴雯的《随笔》这样清新而简约的知青题材文章。她向我们展示了东至上海知青另一个国门外的生活经历。也许,比大多数知青多了更宽阔更深邃的后知青生活层次,同时,又展示了无论远在地球另一端,只要离开,只要停顿,便幡然想往,回溯东至,这是一种远非浅兀的知青情结。
我一直在探究,究竟是什么动因,使众多知青仅用一生中短暂的几年知青插队生活,却在生命的暮年,将这一段经历,放在如此显要或不可替越的生命流源中,回忆、珍藏、咀嚼、镂心、直至今天的知青活动风潮涌起?读了《随笔》,立有顿悟,再度一遍,心里欣然升起素物可静思,繁世可退之之感。确实,无需高楼,空间将更加平坦,没有喧嚣,尘土将更加安宁。且却浓烈。回味将更加久远。
我们东至上海知青理事会经历了1.18,3.20、4.19像浪潮一样汹涌激越,又一次打湿了每一位东至上海知青参与者的裤脚管,但它又象浪潮一样:终将趋于平静,回归大海。平静后,它也会留下新一轮“无法抹去的生命轨迹”。平淡一点,平静一点,让心灵凝聚,善意一点,团结一点,让我们的坚守常持,唱歌,跳舞,旅游,写作,小聚,帮困,返乡,投资,像粗茶淡饭一样清淡,不再玑珠必较,午夜梦醒,虽不知身在何处,但幸福满足却是围绕周身,不枉当年知青一遭,也值。
所以,《随笔》清新简约的微风,可以让我们的组织者,参与者去感觉,去回味,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同样一颗知青心,如果,一颗随年龄增长而超乎平淡的知青心,那便更加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