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感受到”左右逢源“的快乐,那便是一种很超脱的意境了。
现在,每次去赴沙龙,我已不是很关注来的人多人少。人多,则闹忙;人少,则倾谈。
31日的沙龙共到12人。有些人的到来,虽在意想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说细腻些,我比较享受这种小小的”意外“。每次的沙龙,都是一种等待和被等待,那是一种博大与温馨交织的的感觉。对于国卿昨天特地电话过来请假,则是另一种具体的感动。
我们越来越享受沙龙带来的快乐,或许我们是老了点,所以我们尤为看重精神上的酣畅和愉悦。
惠玲将以往的往来账,向大家公布,并逐步退款。其实,以后当场清账,是便于走向”无管理者“的状态,那是一种向文化的升华。
交谈中,大家对《知青东流》越来越在乎,也流露出对我们同时在操作《东至知青》稍有微词,经我一解释,大家便也释然。因为,除了我们需要有一点顾全大局的道理外,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两者并不相干。前者需要”下沉“,后者需要壮大。今后,我们东流的重点在于更实际的交往和互动,让线下的生活更精彩。事实上,我们的沙龙形式,已然成为我们共同的期盼,融入在我们晚年的生活中。
在言欢声中,毛狗高声提到:前期,十七中学的人,起到很好的作用(指我和鲁惠玲)。今后,他们十中的人也要发挥作用(指德海、贵城和他自己),我真希望如此。特记下这段话,为的是:立此存照。
德海提到10月份想组织去东至,我赞成并报名。贵城多次建议:在东至借一间合适的房屋,便于大家在那儿不定期的住上一段时间。我觉得也可行,并建议可深度考虑,从”知青公寓“的架构方面设想,备好床铺和餐饮炊具,便于来人自理,从容地生活上若干天也无妨。如能办成,这是一个既惠及自己又利于别人的事。
小陆子今天也特地前来,他是我应我邀请过来”聊聊“的,当然,聊得很好。他是我们《东至知青》中的”暖男",同他聊聊,能有一些启发,尤其在研讨会后的相关程序的微调过程中。
侯兄正好坐在我的身边,也聊及他写的诗。确实,他的诗情大于诗气。
两瓶白酒一瓶黄酒,恰到好处——酒兴正酣,戛然而止。如同大合唱的漂亮收尾。
2点,大家分手。约定下月28日再会,细议东至返乡事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