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沙龙,恰正值岁末,辞旧迎新的祝语自然就成了酒席上的“主旋律”。团拜这一说也就因运而生,一晃七年。
没有刻意的张罗,没有出彩的策划,更没有特别的邀请,一切随其自然。唯有不变的是“空间与时间”。我非常欣赏这段诗句:“你来或不来,我在这里”。此话,用在爱情和友情上都合适,但,似乎用在这种插兄情结的聚会中,更有一番意境况味。
今天有一位来宾值得一提,他就是原化肥厂的胡松元,前两日,他特地给我微信说:27日见。他是东至人,当年就因为大家对文学有些爱好,有所走动,所以,彼此都留下较深的记忆。今天相见,自然欣喜,自然亲切。我同胡兄笑说:“在文学上,我们都无出息(尤其是我),但我们都曾经‘爱’过”。至今回想起来,颇感美好,这就是年轻岁月干的事。顺便一说,同文中兄的交往,也缘于文学或文字。
席间,同鲁惠玲也刻意的举杯,虽然后来的沙龙活动她已不常来,但团拜的聚会,一次不缺,因为《知青东流》起始于我们,为了这份坚持,值得彼此致谢和祝福。
德海有事无法参加,特地赶来“请假”,还带上两瓶白酒,以示“敬酒致歉”。国卿更是大包大揽地带上4瓶几百元的好酒,但每人40元的餐费照出不误,情谊无价。
最后,用松元兄即兴的一首小诗来结束此文:残冬岁末淞沪行,老友相邀喜相逢,风寒霜冷情义暖,盛鑫园里乐融融。

窑厂的兄弟姐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