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东至知青

安徽东至上海知青联谊理事会主办

 
 
 

日志

 
 

收官有感——收获与充实------------------正 梁  

2017-08-19 09:28:36|  分类: 编辑部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加入《知青.杂志》编辑部几年来,常听到知青网友衷心感谢承明先生搭建的这个平台,还有感谢编辑人员的辛苦付出等等。其实啊,我却感到这几年还是收获更多。
        我喜欢写写画画,但一直停留在捣糨糊级别,不求精细,只为开心,上海人叫做烂糊三鲜汤。
        自从加入了编辑部便不得不认真起来。我抠,爱涂鸦还舍不得纸笔,便尝试在电脑上涂,这本是新玩意,正摸着石头过河呢,编辑部给了我压力,画风还不能一成不变,无意中将电脑作画玩了个烂熟。玩够了黑白玩彩色,玩够了线条玩色块。画知青、画宝宝,一不小心还被正规出版社看上了,这不正在策划出一套儿童漫画绘本呢。
       记得有一年年初六,跟着一群网友去周庄知青菜园玩,领队老马非要我写对联。就我这字?还要用毛笔?玩笑了,当年在职校工作时钢笔粉笔让我的字犟头倔脑,后来在基层每天填写大量单据时圆珠笔又让我的字油腔滑调。再说一不是名人二不是书法家那么多人干嘛偏偏看中我呢?便百般推辞。老马执着地将毛笔往我手里塞,大伙也帮腔说有好多对联要写呢,不过你得先写。你说这是索马里规矩啊?却是不敢再推了,再推就要说我嗲不死了,好在本尊脸皮结实,提起笔来抖抖豁豁一挥而就,好!好一派虫飞鸡舞。老马像煞有介事将它贴在大门。太太说,站过去留个影,我无地自容逃走了。再看随后几幅对联,原来知青中真有书法大师啊。这老马不是故意糗我么?啥意思啊。
        终于想明白了,原来我已经是杂志社的人了,人家这是表达了对《知青.上海》的态度啊。
        编辑部,编辑,这些词原来在我心中是那样的高大上,是他们那种文化人做的事。搞到后来人都退休了怎么我也混进一群老法师当中冒充编辑了?想想真是好笑。
        离杂志近了,自然方便嘚瑟了,每次发行,我都尽量多领点,给插友,给同学,他们如获至宝,称我郑编,问我如何投稿,怎样上网站,怎样参加活动?嘿嘿,嘚瑟的感觉还挺带劲。
       原来的任务是给美编邹农提供文章题图和插图的素材,后来因为执掌“回眸”栏目的一望实在忙不过来了,我又兼做她的搭档,真是不干不知道,原来这活干起来一点都不潇洒。
       论坛中不乏好文笔,但总不能刊来登去总是这几位吧。承明先生搭建平台的宗旨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只要故事好,就要尽量用。我们稿源大开,除了设置投稿专栏还欢迎任何形式的投稿,有的知青不善打字,就当面口述或者寄来文字,发来录音,每每整理此类稿件时,我就会为这些故事、为这些知青的不易和支持所打动。
       也许是曾经反复修改过的缘故,有些稿件会出现逻辑错误、语法错误、主题不明、阐述不清尤其是得、的、地错用等,就需要我们为之整理,甚至会为了限制篇幅而大段删除冗句冗段,这其实本是编辑的工作但仍像一望说的那样对待所有稿件都得诚惶诚恐。一次一位网友问我是谁修改了他文章的结尾部分?拿掉了一句导致意思表达不完整了。我老实交代说是我改的,怎么改的忘记了。后来一查,不是拿掉一句而是发现原稿上下不接就加了一句。我没申辩,只是提醒自己,修改整理时一定要先吃透精神,做到完全读懂。因为我自己也有过稿子被别人改得失去原意的郁闷。
       也有网友来问,为什么不用他的稿?并授权随便改,只要能刊登。其实这里还有误解,一是稿源充足不可能来稿全用,二是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同期内一人二稿,三是遇有内容雷同的总得有所取舍,四是篇幅要大致合适,五是选用哪篇是集体讨论综合考虑并不由谁谁说了算。说来好笑,论坛上曾出现过一位喷子说我们杂志投稿需要拉关系走后门。可是自从我加入后看到的只有老编辑们的直言和较真,某文能用,某文不用或备用,某文需要修改或者核实,完全站在杂志的立场与是谁写的无关,编辑人员本来都是尽义务的,与名利权也无关,显然那喷子只是想当然。我立刻就指出这是无中生有,西老师也请他拿出依据来,结果害得那人失踪了。唉,真要那样倒也不错,说不定俺也能尝尝潜规则的甜头。
       一期杂志诞生的最后一道关是进厂排版、校对,这不得不说说黄海,这是个名副其实敢于担当的老黄牛,在整个编辑过程中他总能在需要时刻提供各种表格、汇总、大小数据、以及前期因为篇幅等问题而拿下的备用稿件,甚至脑洞大开想出来为美编提供了模拟的大兴排版,大大减小了在厂修改的工作量,这得耗费多少精力啊。校对时遇到疑点他不是打电话找作者确认,就是向行家求证,或者直接上网查询。由他经手的事又多又杂,我做事头五头六的只能一件一件做,他却似乎每个手指都能分别做一件事。我总想,如果没有黄海,肯定要乱一些。
       编辑部只是个松散的业余团体,但是它却像熔炉,像学堂,我在这里得到的是收获和充实。
       曾在网易的一个知青板块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北有某某杂志,南有《知青.上海》,这是知青网友对全国众多知青刊物的直接评价。我将永远欣慰——我居然曾经是这个编辑部的一员。

  评论这张
 
阅读(253)|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